龙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一、总则 为及时、高效、妥善处置发生在我市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温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区域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市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技保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包括卫健、科技、教育等各行业和机构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组织、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一)龙港市基本概况 龙港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温州市代管。地处浙江省南部,位于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鳌江横阳支江、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南依江南平原,北为鳌江干流。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7°30′,东经120°23'。 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龙港市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是全国首个镇改市以及全国首个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行政区域。2019年撤镇设市时,辖73个行政村,30个社区,面积183.99平方公里,人口38.2万。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一般(IV级)四个级别。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 (1)在龙港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其他县(市、区)。 (3)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的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的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1周内发病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区)以外的地区。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卫健委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1)在龙港市行政区域以内,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龙港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其他县(市、区)。 (3)霍乱在龙港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至29例,或波及其他县市区,或龙港市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龙港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9)温州市卫健委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 (1)腺鼠疫在龙港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5)龙港市社会事业局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部组成 龙港市社会事业局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市政府提出成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简称指挥部)。 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和市社会事业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予以确定,主要有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宣传统战部、市经济发展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社会事业局、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市社会事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社会事业局局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市社会事业局分管局长担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制定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制度和措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乡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帮助和指导各地应对其他突发事件的伤病员救治工作;承办救灾、反恐及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对突发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组织紧急医疗救护工作。 (二)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市社会事业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专家组;组建、培训卫生应急队伍,做好患者的调查和救治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应急处置,提出并落实控制措施;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协同开展应急处置。必要时,提请市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负责全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做好并落实学校内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负责事件所涉及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工作;负责社会救助款物的接收、管理和分配,并监督使用;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清洁卫生、除“四害”和消毒工作。 市纪委监委机关:负责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党组织、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进行查处。 市委宣传统战部:把握宣传报道口径,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保证信息透明度;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群众防病知识的新闻宣传与报道,提高居民自我防病能力;负责制定全市旅游行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标准和措施;坚决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旅游途径扩散;督促涉外宾馆、饭店有关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市经济发展局:贯彻执行中央、省、温州市、龙港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的应急供应;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开展对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科学研究;鼓励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反应处理有关技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 市公安局:及时封锁可疑区域,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搞好交通疏导,保障疫情处理车辆、人员迅速抵达疫区;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市财政局:确保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所需资金,落实各项应急物资专款,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负责对乘坐公路、水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承担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紧急运输任务,确保应急处理物资及时运送到位;负责全市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对乘坐火车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负责水生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水生动物相关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市应急管理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处理急性职业中毒;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整改。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的市场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调查;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医疗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维护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确保医疗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指导全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建设,配合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环境卫生设施水平。 (三)专家委员会 市社会事业局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院前急救、临床医学、自然疫源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精神卫生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由市社会事业局确定,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由市社会事业局应急办公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市社会事业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分级,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提出是否启动预警机制,或启动哪一级预警机制的建议。 (四)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2至3支应急小分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要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医疗机构:主要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内感染控制,检测样本采集,配合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3.卫生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事件发生地区的环境卫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 (一)监测 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国家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的建设要求,包括: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症状监测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市社会事业局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重点传染病和卫生事件监测、主要症状和重点疾病的医院哨点监测等。同时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二)预警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报告制度,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4个预警级别。 (二)事件报告 1.报告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1)必须报告信息: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 (2)尽可能报告的信息: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 ——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在进程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首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结案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2.报告原则 首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 3.报告时限和程序 (1)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社会事业局报告。市社会事业局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和温州市卫健委报告,并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未达到特大、重大和一般公共卫生事件条件的传染病疫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2)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6小时内尽快向市社会事业局报告。市社会事业局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尽快向市人民政府和温州市卫健委报告,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五、应急反应 (一)应急反应原则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负面影响。根据不同类别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对势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及时升级顶替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则相应降低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对在学校、区域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等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报告和反应级别,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迅速、有效控制,维护社会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市社会事业局接到周边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通知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市区域内发生,并服从温州市卫健委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分级反应程序 1.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市社会事业局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初步评估。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立即报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进行技术支持,并指挥协调全市各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市应急指挥部及时组建应急小分队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理,人员可由流行病学、院前急救、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卫生监督、实验室检测、虫媒控制、精神卫生和后勤保障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迅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致病人员的隔离救治、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 2.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由市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接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市社会事业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规定向市政府和温州市卫健委报告,必要时请求温州市卫健委快速组织专家对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 (三)应急反应措施 1.启动预案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市社会事业局立即向市人民政府提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同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市人民政府决定预案启动后向温州市人民政府报告。 2.工作程序 应急处理工作应按照本预案和分类工作方案规定的程序,科学有序地进行。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1)调配应急人员、物资。市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在全市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队伍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并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市政府报经温州市政府批准,可以宣布为疫区;经省政府批准,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和应急处理需要,按规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易感人群应急接种、疫点消毒、水源保护,以及污染食品、职业中毒事故物品等的追回和封存。 市政府依法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 片区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5)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交通工具上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点和营运单位应当立即向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和市社会事业局报告。市社会事业局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置措施。交通工具上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由市社会事业局和公路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措施。涉及入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货物、物品等需要采取传染病应急控制措施的,及时报告温州市卫健委,由温州市卫健委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交通部门在交通站点设置临时卫生检疫站,对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并向市社会事业局指定的机构移交。 (6)加强旅游部门管理。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区(景点)、旅游定点餐馆、旅游车船公司,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每个旅游团队都要建立人员和行程详细资料保留制度,严格实行首诊报告制和建立疫情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7)开展群防群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片区以及社区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8)开展医疗救治。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启动指定的专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同时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发病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相关的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方案进行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工作。对新发现的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 (9)组织技术培训。对新发现的突发性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应及时组织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处置能力。 (10)督察与指导。市应急指挥部对全市范围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11)发布信息与通报。市社会事业局按规定向社会发布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12)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开展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 (13)组织对外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新闻媒体必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和口径进行宣传。 (14)维护社会稳定。市经济发展局、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机构要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15)进行事件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和社会心理评估等。 (四)应急反应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大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请省卫健委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请温州市卫健委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温州市人民政府或温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健委报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社会事业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请市人民政府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温州市卫健委报告。 六、后期处置 (一)后期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市社会事业局应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市人民政府和温州市卫健委。 (二)抚恤和补助 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三)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市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七、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由财政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二)物资保障 1.建立市级常规及临时应急储备库。市级常规储备库由市经济发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储备物资数量应满足我市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暴发流行时的需要,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调拨使用;市级临时应急储备库应能满足疫情发生时3天内我市疫点处理应急物资需求,由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管理,供紧急调拨使用。具体物资储备数量由市经济发展局、市社会事业局、市财政局联合确定。 2.各片区要根据本应急预案科学合理地制定本片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计划,参照市级储备情况并结合各自实际,做好本片区物资储备工作。 3.物资供应。指定若干具备法定资质的骨干企业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的生产基地,优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供应和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 八、监督与管理 培训工作应做到分类指导、考核严格,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培训工作应结合实际,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市社会事业局每两年至少组织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对演习演练的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市人民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追认嘉奖。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一)名词术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二)应急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社会事业局牵头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原则上3年修订1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以及部门职责发生变化或者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存在新情况或新问题时,由市社会事业局牵头及时修订完善后,报市政府批准。 本预案由市社会事业局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