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龙港市国有自然资源工作报告(公开版)
|
一、国有自然资源基本情况(一)土地资源龙港市地形平坦,属滨海淤积平原。总面积约184平方千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陆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约12平方公里,草地约7平方公里,湿地约2平方公里。 (二)海洋资源海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滩涂面积约11平方公里。大陆岸线总长约34公里,自然岸线长度约2.2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约6.5%。无居民海岛共12个,海岛总面积约0.6平方公里,海岛岸线总长约9公里。 (三)水资源龙港市处于鳌江流域,与平阳县鳌江镇共享江长16公里。境内河网密布,平原河道总长809公里。2023年底,水资源总量约1.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1.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0.11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为24.5%,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约263立方米,全市总用水量约7585万立方米。 (四)矿产资源龙港市矿产资源匮乏,目前唯一开采矿种为建筑用凝灰岩。“十四五”规划可开采建筑用石料资源量约7000万吨。 (五)林业资源森林面积1.56万亩,森林覆盖率6.5%,林木绿化率8.45%。公益林面积1万亩,其中重点公益林面积8686亩;商品林面积1.42万亩。 (六)生物性资源截至2023年底,共记录到生态系统6大类型,陆生维管植物516种,哺乳动物11种,鸟类156种,两栖动物15种,爬行动物17种,陆生昆虫192种,大型真菌76种,淡水水生生物若干种。 二、工作做法成效(一)强化空间底图管控组建高规格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聘任总规划师,建立城市体检和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协调“多规”差异,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新增城镇建设空间约0.9万亩。构建完善“1+1+N”规划体系,完成12个专项规划,“一轴一带一新城”等重点城市设计结题,形成多规合一的完整规划体系。 (二)强化落实“国之大者”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推行“田长制”,设立各级田长99人、村级巡查员169人,确保耕地保护全覆盖。推进“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建设,完成高位监控安装,实现精准监控和及时整改。2023年,耕地量总计约7.79万亩,净增加617亩。 (三)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推进江南涂历史围填海生态修复,投入约4亿元,开展湿地公园建设、红树林修复、海堤生态化修复等。新增种植和修复红树林面积约1100亩,增殖放流大黄鱼苗1983万尾,完成互花米草除治1530亩。新美洲红树林湿地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阻断疫病传播渠道,成为浙江省首个拔除松材线虫病县级疫区。 (四)强化土地开发利用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加强矿山准入要求和开发管理。封门山矿山被评为温州市级绿色矿山。以华中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示范,打造梦江南生态园旅游景观项目,探索宅基资格权流转等改革措施。2023年入库储备土地48宗,用地面积2145亩;完成出让土地23宗,收缴出让金37.9亿元。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化“院市合作”,攻坚全域治水,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改造雨污管网550公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完成VOCs低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325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8%,获评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完成无废细胞创建20个,完善小微危废收运体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三、存在问题(一)国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需优化部分资源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所有者权益落实不到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低,产业集聚发展不足,资源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 (二)耕地资源自然禀赋不足龙港市耕地面积50.22平方公里,耕地补充后备资源匮乏,功能恢复资源仅剩2000多亩,可用于占补平衡的园地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 (三)水环境质量不稳定龙港流域为平原河网水体,水体流动性差,上游来水缺乏,河道返黑返臭风险高。朱家闸断面水质受龙港及上游苍南、平阳两县影响,需三地合力治理。 四、下步工作计划(一)优布局,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推进双龙工业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计划将平均容积率提高至2.4。持续开展“批而未用”闲置土地清理专项行动,盘活土地资源。 (二)严执法,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督察动态销号清零,遏制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加快调剂补充耕地指标,深化土地综合整治。 (三)补短板,探索跨区域治水机制出台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实施方案,统筹“污水零直排”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加大向上汇报力度,争取朱家闸断面水质考核三地协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发布实施水污染联合防治方案,确保水质稳定性和达标率。 |